2006年到2010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和创建全国生态县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要。
一、发展背景
1、现实基础。“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牢牢把握发展要务、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各项改革,着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5年与2000年对比,全县生产总值由20.58亿元增加到3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5年平均增长9.5%;与“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持平。人均生产总值由2669元增加到4140元(约合51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0.92亿元增加到1.13亿元,剔除政策性因素5年年均增长1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2005年,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1.44亿元,增加到13.73亿元,年均增长4.7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3.98亿元,增加到12.10亿元,年均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由5.16亿元,增加到10.16亿元,年均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55.6:19.3:25.1调整到2005年的38.3:33.6:28.1。
——“三化”进程取得成效。①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主导产业优势确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电力、食品、建材、冶炼四大主导产业2005年完成增加值5.7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6%。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支柱产业特色凸显。柑桔、枣子、牲猪、中药材和粮食五大特色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湘蕾、雪峰、维康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③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升。2005年城镇化水平可达到28.5%,县城及江口、低庄、龙潭等三大中心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期内新增戈竹坪、祖市殿等建制镇9个,属建国以来建制镇发展较快的一个规划期。
——投资规模有效扩大。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3亿元,比“九五”计划累计投资增长18亿元,也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多13.5亿元。投资重点投向交通、水利、通信、城建、能源、技改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组织实施了火车站搬迁、S224及S308改造、县乡公路改造、农(城)网改造、县城防洪大堤、商业步行街、城北新区开发、溆浦大桥扩宽、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内外需求不断扩大。县属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除县电力公司、刘家坪电站、芹江电站和自来水公司等少数国企没有进行改制,其余均已民营化。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1亿元,年均增长9.7%。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十五”累计进出口总额2800万美元,年均增长10%,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40万美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县共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2项,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县二中、三中进入市重点中学行列;县一中、职业中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初步建立,县疾控中心、传染病区、计生服务等项目成功实施。文化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共有1.13万户,3.4万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劳动就业稳步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866元,年均增长8.4%,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到2942元,年均增长6.2%。
2、面临困难。“十五”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一是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经济增长速度不够理想,2005年,我县GDP(35.99亿)只占全市总量(335亿)的比重为10.7%,年均增速(9.5%)比全市平均(10%)低0.5个百分点,人均GDP4140元,比全市人均7500元少了3360元,与省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能源交通瓶颈制约仍然突出,虽然近几年的大力发展有所改观,但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能源交通建设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三是工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高能耗和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多、附加值高的少。企业装备水平差、管理水平落后、效益水平低。工业和农业的产业链条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名牌产品企业和龙头加工企业;四是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人平纯收入5年年均增长为6.2%,低于“九五”期间14.9%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御灾能力差,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资金缺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农民收入增长压力仍然巨大,农村消费市场难以有效启动;五是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主体仍较脆弱,竞争力不强,投资多元化机制尚未形成,民间投资启动不够,招商引资力度不大,质量不高,投资拉动缺乏后劲。六是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仍旧存在。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任务繁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3、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有利条件较多。首先,从当前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山区工业化、农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县工农业分享世界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科技成果,有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和出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加强我县的交通、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有利于我县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次的内移。再次,我省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继续实施,对我县的项目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加上创建全国生态县战略的实施,我县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趋向合理,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将大为增强。最后,国家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和力度加大,放宽了资本进入的领域,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我县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将使我县企业和农业更加直接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使原本竞争力就弱的我县企业和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剧增;其次,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调整,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稳健”政策,国家经济速度较“十五”期间放缓,加之国家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将进一步向重点地区和区域倾斜,增加了我们后发展地区争取国家支持的难度;再次,我县财政收入总量小,增速较慢,增长缺乏后劲,而人口控制与管理、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任务十分艰巨。
二、奋斗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牢牢把握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的重要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以山区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加快生态县建设和中心城镇建设,坚持“强工壮农、兴城活商、民营主体、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生态与发展相和谐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0年达到56亿元以上,人均达到6500元(约合8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五年内全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五年内累计利用外资800万美元。五年累计直接进出口总额3400万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8亿元,年均增长11.3%。零售物价总指数保持全省水平。
——经济结构目标。期内,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5%、18%和13%。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5%。期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42:32.5。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文教科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6%。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5万人,各类人才总量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2%上升到4%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毕业合格率达到99%、96%,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城镇从业人员三项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0%,每千人口执业医生数达1.2人以上,每千人口床位数达1.8张以上,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一类疫苗全程免费接种,“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城镇化水平达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9630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平纯收入达3940元,年均增长6%。全县4.6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5%左右。
——可持续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2007年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9.4%。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6%和70%。
——经济效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25%,资源利用率达到30%,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
——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缓解,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逐步完善。
6、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富县、交通兴县、生态立县、民营强县、城镇与商贸活县、科教和人才兴县等战略重点。
——工业富县。“十一五”期间,坚持把山区工业化作为我县发展经济的主攻方向和中心任务抓。充分把握好中部崛起、湘西地区开发等一系列发展机遇,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以电力、电化工、食品、建材及硅化工、陶瓷及铸造、中医药及生物化工、矿业等七大工业支柱产业为重点,整合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群式发展,抓紧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施产业项目市场运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交通兴县。“十一五”期间,以国、省、县道为骨干,以邵怀高速公路溆浦连接线、怀新高等级公路溆浦段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沅江航运资源,加快公路和水运网络形成,提高道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全面改善全县交通运输条件。
——生态立县。“十一五”期间,搞好生态县建设,树立绿色品牌形象,建立以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为重点的生态经济体系和以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社会体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民营强县。“十一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交通网络的形成,我县民营经济将发挥更大作用。我县应加快民营企业诚信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制定保障措施,强化政策服务,加大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扩大民营经济总量规模,提高民营经济质量效益,鼓励民营资本采取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资产重组,鼓励民营资本向有市场、有特色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群,带动全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城镇与商贸活县。“十一五”期间,我县要改变小城镇存在质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做好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以县城的扩容提质为中心,江口、低庄、龙潭等三大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商贸物流网络建设,建立一批现代化的物流专业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优势物流企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使中心城镇成为各生产要素的聚集体,促进城镇商贸流通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增强中心镇对周边农村的聚集吸纳和辐射带动功能,活跃我县经济。
——科教和人才兴县。“十一五”期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加快溆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坚持教育科技优先发展,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切实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切实加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科技教育人才开发培养的投入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三、“三化”建设
7、以推进工业化为轴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立足本地优势,以资源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发挥比较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以项目为切入点,坚持以项目开发促发展,以项目促投资增长,把骨干企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县域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力争形成4-5家以上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的龙头企业。实现10家以上产值过5000万元、税收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期内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
——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根据我县目前的发展基础和资源实际,以湘西地区产业开发为契机,培育壮大电力、电化工、食品、建材及硅化工、陶瓷及铸造、中医药及生物化工、矿业等七大工业支柱产业。期内,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电力:继续做好我县境内的小水电开发,重点抓好统溪河、杨德溪、诗溪江、梧桐、乐园、佳信、中林一级、中林二级、金潭、金水、朱溪、善溪、白竹坡、九溪江等14座小水电建设,新增装机容量4.923万kw,完成城乡电网建设工程。重点扶助县电力开发总公司。电化工:利用电力优势,壮大电力工业,重点扶持永发铁合金。建材及硅化工业:重点抓好江兴公司30万吨水泥生产线,加大技改力度。抓好潭家湾硅砂化学工业基地。重点扶持明达(溆浦)硅砂公司、硅业化工公司、四都福利硅砂、金鑫硅业公司等企业。食品工业:重点抓好50万头肉类产品深加工、涉江楼2000吨白酒项目、5000吨保健果酒生产线和雪峰公司2万吨片片桔加工项目。陶瓷及铸造业:日用瓷要形成年产200万件、铸件要形成年产2.4万吨加工能力。重点抓好国泰瓷业120万件保健慢炖陶瓷内胆生产项目和珠华年产1.4万吨铸钢项目。中医药及生物化工:重点抓好县中医院年产1亿片青风藤药品生产线、威远鸿安动物药品GMP改造和文理生物年产50吨的皂素生产项目。矿业:重点抓好辰州矿业金锑选矿、金大地锰业、江龙锰业、煤炭开采复产项目。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小区。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整合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的集中,产生协同效应,发挥聚集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在土地供应、贷款贴息、规费减免、招商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吸引企业向一定区域集中,提高产业园区的质量。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搭建坚实平台。一是要突出重点发展区域。卢峰镇(县城)应突出轻工业和环保产业;江口镇应突出建材、化工业;葛竹坪镇应突出电力和电化学工业;低庄镇、谭家湾镇应突出硅砂、硅化工业;二是要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做好“一园四小区”发展规划。加快城西生态科技园区建设;抓好有一定基础的红阳工业小区,组建成电化学工业区;建设好红远工业小区,组建成轻工业(中药)区;筹建运作好低庄硅化工小区,组建成硅砂及硅化工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好江口(含原林学院)工业小区,组建成建材、化工、食品加工工业区。三是稳定和重点发展一批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稳定和重点发展电解锰、工业硅、铬铁合金、硅锰合金、铸钢件、绿原酸、片片桔、水泥、硅砂、陶瓷、电力、硅酸纳、白炭黑、覆膜砂、视频演示仪、PVA、蛋白纤维、黄金、锑、钒等,扩大这些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并增强创汇能力。
——提高工业装备水平,强化高新技术支持。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构建低能耗、高产出、循环型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符合环保要求、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投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技术和金融等支持服务体系。
8、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对接。“十一五”期间,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稳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稳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形成3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亿元,打造国家级农产品品牌2个以上,省级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期内,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粮食总产稳定在35万吨,大宗农产品优质品率达85%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25%。农村三次产业比重为32:33:35。
——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农田面积稳定在43万亩,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发展壮大柑桔、枣子、中药材、牲猪、优质米五大农业支柱产业,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转变,发展具有溆浦特色、市场需求广阔的名、优、特农产品,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继续发展农业。建设好2万亩优质杂交水稻良种繁育,30万亩高中标优质稻基地、20万亩旱杂粮开发基地项目,新增优质柑桔5万亩;加快金银花品种改良,新增湘蕾金银花面积4万亩;加快枣子基地建设,力争达到10万亩,改良2万亩。加快发展林业。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抓好公益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稳步发展养殖业。抓好年产60万头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溆浦鹅综合开发、肉用草食动物基地、年产鲜奶3000吨奶牛生产基地、网箱和池塘养鱼项目建设。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整合资源、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手段,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专业化、优质化、企业化管理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大力发展粮食、水果、肉类、中药材、竹木等的精深加工,壮大溆浦鹅、龙潭猪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重点扶持雪峰片片桔、维康枣果、义陵果酒、翠玉猕猴桃、湘蕾金银花、旱杂粮等产品开发及深加工,选择、培育有实力、有潜力的龙头企业成为知名企业,开发一批名牌产品。期内要重点支持和扶植以雪峰公司、鸿安制药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力争新建5000吨营养保健果酒,年加工金银花3000吨,年产饮料3000吨、果脯1000吨的“翠玉”猕猴桃深加工项目。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继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生猪等,开展“溆浦鹅”、“龙潭猪”、“朱红桔”原产地认定工作。做好“湘蕾”金银花GAP认证。抓好柑桔、水稻、瓜蔬等大中农产品60万亩无公害基地认定,力争通过无公害认证。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链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加强公益性服务,放活经营性服务,全面提升农业服务质量。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抓好防洪堤、水库除险保安、灌区续建配套、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机耕道、农村沼气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期内,新修堤防25.2公里,整治河道27.5公里,力争32万亩溆水大型灌区开工建设,完成8.5万人饮水安全项目,新建沼气池6000口。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加快农村扶贫开发。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开发,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使全县40个省扶贫村的4.6万贫困农民脱贫。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实现未通公路的21村通公路,100%的村通电、通电话,并拥有村级卫生室。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做好扶贫村脱贫后的跟踪监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乡村建设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加快农村公路、电网建设改造,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再生能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广电、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
9、以县城扩容提质为中心,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要努力改变我县城镇化水平偏低的局面,以产业为支撑,加快城镇规划和建设步伐,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新增建制镇1个。
——以扩容提质为重点,提高县城品位。加强县城扩容提质,期末,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到9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1万人。按照“开发城北、完善城南、拓展城西、打通城东、改善城中、创建省文明卫生县城”的思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提高县城品位。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群众休闲场所建设力度,增加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城北、城南要续建防洪大堤。城北的新区要建设成有一定规模的商贸经济区、住宅区和政治行政中心区,建好县行政中心;加强屈原大道、县自来水厂管网改造、垃圾处理场、废水处理厂、县城自来水二厂建设,启动人民西路的开发建设;打通人民东路至大潭、桥江的通道;建设好溆浦二桥,做好溆浦三桥前期工作;修建好警予广场、屈原广场、防洪大堤延伸休闲广场。重视城市绿化和环境综合治理。优先建设公厕和垃圾场站等卫生设施。通过5年努力,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的绿化率达到33%以上,把县城建设成省级文明卫生城市。
——以现有建制镇为基础,积极发展中心城镇。“十一五”期内,着重抓好低庄、江口、龙潭等三大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依托各镇资源和区位优势,突破特色建镇战略。中心镇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经济实力。江口镇要依托湘维工业优势,重点开发河西,创建工业重镇。低庄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怀化辐射湘中地区的中心镇。龙潭镇电力、中药材得天独厚,要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我县南部边贸重镇。逐步引导桥江、双井、黄茅园等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利用怀新高等级公路修建之际,在两江、岗东、善溪三江林区新建一个建制镇,以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四、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活跃市场、增加就业的目标,突出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行业,改造传统服务业、做强做大优势服务业,加快旅游、现代物流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加快商贸物流业,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交通通讯网络,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构建物流网络、积极培育物流服务体系。以县城为重点,围绕盘活现有资产、加快产权置换,尽快造就一批物流企业。将其建设成我县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抓好县城中市场、城北市场、粮油批发市场和桥江市场建设。完善江口、低庄、龙潭等城镇的市场体系,推广连锁、配送、超市等商业形式,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通过中心镇辐射全县的商贸物流体系,为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奠定基础。
——突出生态人文特色,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旅游品牌定位。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县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我县在地域上所属的湘西旅游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以向警予纪念馆、龙潭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深子湖战役遗址为中心的红色之旅规划申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着力抓好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深子湖库区的建设。尽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屈原文化旅游区,以思蒙为中心的“丹霞碧水”休闲区,以龙潭为中心的抗战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区,促使我县旅游业尽快走上规模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轨道。期末,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
——拓宽服务业领域,提升服务业水平。以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和质量为目的,以美化亮化城市创建宜居城镇、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积极规范和发展房地产业;创新金融服务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担保和安全高效的金融网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发展保险业,创新险种,完善服务;规范信息、代理、经济、审计、律师、会计、税务、咨询、策划等中介服务业,提高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水平;围绕城镇建设,完善社区物业管理、老年活动、医疗等各项服务机构和设施。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服务业发展。
五、基础设施
10、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我县县乡公路改造任务,继续抓好通村公路建设和通畅工程的实施,实现全县村村通公路。新修通村公路137条里程676公里。在2008年前完成邵怀高速公路溆浦连接线工程,做好怀化至新化高等级公路溆浦段的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立项动工。做好怀化至娄底高速公路溆浦段的前期工作。实施S308沙堆至低庄段、省道S225和16条县道砂改油改造计划。力争拉通与周边的中方、沅陵、辰溪、洞口、隆回等县五条直通公路。即大渭溪至沅陵县凉水井,小横垅至中方篙吉坪,舒溶溪至辰溪谭家场,龙潭至洞口山门、戈竹坪山背至隆回虎形山公路。力争我县县到乡公路100%和行政村公路80%通水泥路或油路,使我县乡公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新建溆浦二桥、思蒙、低庄、江口等11座公路大桥。配套建设好城南、城东、城西、城北等4个停车场和城北长途客运站、城西货运站及低庄、龙潭、江口等乡镇客运场站。加强河道整治,充分利用沅江航运资源,建设溆浦至思蒙航线,新建思蒙、大江口、银珍旅游区、溆城砂石、溆城警予等五个水运码头。
11、建立安全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注重防洪保安体系建设,新建防洪堤25.2公里,其中县城达到近景20年一遇,远景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其他建制镇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溆水灌区工程任务。力争实施深子湖水库中型升大型工程。重点搞好刘家坪、银珍水库以及12座一型和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重点抓好深子湖—谭家湾—低庄—双井城镇居民供水工程、刘家坪电站引水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雨水集蓄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崩岗治理工程、水源地和水资源保护工程、乡镇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和完善防洪抗灾预警防御系统。加强水利科技、自动化、信息化等基础工作。
12 、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邮政、电信、移动等要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以光纤传输为骨干,数字微波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干线传输网,改造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形成高速宽带、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加快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建设。在全县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大力推广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银行。完善农村通讯网络。
13、电力建设。电力建设坚持增加发电能力和巩固完善县地方电网并举。“十一五”期间,注重水流域综合规划开发,提高水能资源利用率,新增装机5.423万千瓦,总装机达15.35万千瓦。重点建设好统溪河、杨德溪、朱溪等14座电站,新增装机4.923万千瓦;对芹江、金家洞、新桥二级3座水电站进行技改增容,新增装机0.5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第二期改造工程和县城网改造工程,优化电网结构,新建牛形山、两丫坪、两江、江口等4座110KV变电站,新架110KV线路4条120km,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六、财贸、金融
14、财税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和发展现有财源,壮大主体财源,努力培育新财源增长点。建立有特色的财源体系。用财源增长激励机制,扶助壮大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等财源项目。加强财税征管,壮大财政实力,改善财税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严格治理税收环境。提高可用财力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提高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2亿元,年均递增12%。
15、金融保险。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扩展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努力培育资本市场。积极开办贴现、同业拆借及各类中间业务,促使筹资渠道多元化。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积极开办耐用消费品、教育助学等消费贷款。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汇款和资金清算系统。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到2010年,全县各类金融系统存款余额达到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亿元。进一步发展各类保险业务。不断优化保险资产结构,提高保险偿付能力。
七、开放型经济
16、招商引资。以加快产业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对接成功率。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逐步将外资引导到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改造等重点产业项目上来,逐步放开商贸流通、保险等服务业领域对外招商。着力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硬件环境。积极参与和开展与沿海地区、“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交流合作,在举办和参加大型经贸活动的同时,充分利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境外招商等办法,推进招商引资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可研和包装推介等前期工作。加强签约项目的后期跟踪与服务,提高合同项目履约率。坚持内外资并举,实现投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十一五”期间,利用县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20%,直接利用境外资金年均增长10%。
17、对外贸易。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围绕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外向型出口龙头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业质量。重点扶持以湘维的高强高模纤维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出口,继续抓好森工、畜禽、果蔬产品、精锑、电解锰、瓷器等产品出口。推动企业做好出口产业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等工作,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18、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和管理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同时,切实加大对返乡创业者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吸引具备一定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期内力争培训劳务人员5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1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
八、社会发展
19、科技教育。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完善科技网络。建设好县科技信息港。“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应用。期末,力争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5%,其中农业新品种推广率达80%,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率达60%;科技入户率达到80%以上;科研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要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积极稳妥地实施课程、教研和人事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水平。不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根据发展需要,现有的高中、初中、小学调整后分别为12所、51所、376所,重点建设县职专、一中、二中、三中、卢峰镇中、警予学校等一批学校,新建城北新区学校一所。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改力度,全县“十一五”期间规划改扩建78所(其中寄宿制学校43所),总投资5694万元,建筑面积10万m2,其中3.2万m2危房全部改造。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抓好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社会办学秩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切实抓好依法治教,优化教育环境。
20、文化广电。文化事业要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稳定文化队伍,打造文化溆浦。“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42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站)建设任务,重点建设好县文化艺术大楼、县文化馆与龙潭文化馆。充实乡镇电影队伍,改善放影条件;加强县图书馆改造维修,争创新的国家二级图书馆。加强警予馆维护扩建及管理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开发一批具有历史意义和鉴赏感强的文物景点;严格出版管理,繁荣文艺创作;巩固现有的文化艺术团体,加强剧团建设,保护和发展传统剧种辰河高腔、目连戏。广播电视事业要加快设施建设,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和收视能力,重点抓好全县城乡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有线电视数模一体化工程和全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力争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其中县城3万户。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力争2007年前消灭我县所有50户以上自然盲村。
21、卫生体育。“十一五”末,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满足全县人民健康卫生基本需求。加大争取国家投资和社会援助力度。加强对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改善医疗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好全县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抓好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中医院住院大楼和妇保院保健大楼建设。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争有70%以上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乡镇卫生体制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改扩建低庄、水东等4所中心医院和37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医学作用,争取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达标。“十一五”期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六十以内,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17‰以内。严格规范医药市场,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体育事业要继续抓好群众体育的普及、全民健身工程和优秀体育人才的培育。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在县城建设好1个体育场馆。
九、资源环境
2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内,坚持资源保护和资源开发并重,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对土地、矿产、林木、水等资源进行有限、有序和有偿开发和保护,防治地质灾害,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成土地开发400公顷,实施油洋、观音阁、水东等土地整理项目,共计1704公顷,努力培育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持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全县耕地保持在45千公顷。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矿山综合利用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创新节约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2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期内,继续实施“建设生态大县,打造绿色溆浦”的发展战略,坚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荒山造林,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项目,建好国家生态县。农业生产要严格保护耕地、防治农田污染和推广农村沼气,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对农药、化肥等施用实施生产全程控制,支持发展高效、无污染绿色肥料和有机肥,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逐步由无公害食品生产过渡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改善农村环境质量。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等措施,加强水土保持,继续治理二、三四都河水土流失,突出抓好四都河中上游的低庄思溪江、岩家垅黄花溪、祖市殿两峰溪3个小流域以及龙潭、黄茅园、葛竹坪、大华等崩岗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平方公里。加大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力度,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严格建设项目环保“第一批审批权”和“一票否决”制度,控制新污染源。工业生产要抓好烟尘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和生活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工业“三废”排放达标。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到2010年,全县污染物总量总体削减10%,大气污染物、工业固体排放量减少20%以上,实现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36%。
十、和谐社会
24、调节收入分配。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重点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进一步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用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强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完善各类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25、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拓宽就业渠道、落实扶持政策、抓好就业服务,多途径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调整结构扩大就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劳务派遣、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落实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重点帮助扶持“4050”人员及双下岗家庭职工实现再就业。强化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下岗再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转移农业劳动力5万人。
26、社会保障。按照以政府为主导、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继续稳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27、人口计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性别比。加强全县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巩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行村(居)民自治,提高计生工作水平。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每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6‰以内,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期末全县总人口保持在90万人以内。
28、公共服务。以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公共产品、强化公共服务、发展公共事业为重点,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民政事业。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普遍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农村特困户救助)、五保供养、灾民救助为基础,与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以制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以为老年人服务为重点、国有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所有制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好县救助站、福利院和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开展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活动,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慈善氛围。
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建设投入。切实抓好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气象地震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做好老龄工作。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进一步完善拥军优属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同时,认真制定和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统计、档案、史志、人防、宗教、民族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构建社会公共安全长效机制。
29、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决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及群众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村(居)民自治制度。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陈述权和监督权。继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人民调纠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加强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确保司法公平、司法公正。依法严厉打击地下六合彩和地痞、地霸及带有黑社会的犯罪团体,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加强政法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个基层法庭建设、力争完成一个司法鉴定中心和与乡镇数相等的基层司法所建设,力争完成公安基层派出所建设。
30、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扬传统美德,倡导“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奋力拼搏、敢于争先”的溆浦精神。广泛开展“一学三带头”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分子,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
31、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加快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建设效能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精简乡镇机构,实行乡镇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构,完善政府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公开中心建设,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制和干部考核评价体制。
——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信合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以农业科技信息指导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改革,使改制后的粮食企业真正发挥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投入。
——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要求,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继续采取破产、租赁、股份、产权制度的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鼓励企业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本,激活增量资本,实现发展壮大一批,整合提高一批,转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没有民营化的国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避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到2010年,力争全县县属企业全部民营化。
——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坚持“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政府对国家投资项目的管理,对企业投资项目全面实行核准制及备案制,改进建设实施方式,加快推进“代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发行企业债券和建设债券,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以服务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力争组建一家我县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
——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健全劳动力市场,高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出让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中介机构,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32、坚持项目带动。以湘西地区开发项目为先导,坚持市场运作、招商开发、动态管理,突出抓好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等项目,以开发带项目,以项目促开发,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加强项目开发。突出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产业、突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环保和生态效应、注重盈利和市场回报,精心策划、筛选、论证和包装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拓宽项目来源渠道,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实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良性循环,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运作机制。完善重大公共项目集体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利用好政府公众信息网、招商网等平台,广泛发布项目招商信息。
——拓宽投融资渠道。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融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吃准吃透国家的投融资政策,认真把握国家的投资方向和原则,切实做好汇报衔接等各项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布点和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银行信贷投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议,提高企业信用程度,加强银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争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和上市融资工作力度,简化投资审批程序,鼓励外来资本赚取更多的合法利益,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购买项目经营权。
——强化重点工程的监管服务。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落实项目资本金制、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降低工程成本,确保工程质量。加大对政府投资性项目的稽察和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努力营造工程建设的良好环境,积极帮助解决工程建设者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经常性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重点工程建设的违法行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落实湘西地区开发政策,加快规划项目的建设步伐。
33、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解决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企业、客商和人民群体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公开举报、督促检查、综合评价、考核奖惩等制度,严格清理部门文件,规范部门行政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性改善。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认真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坚持不懈地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强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机制,为群众创造安全的人居环境。
34、健全实施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加强政策法规、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统计监测、干部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相互配合,搭建规划实施制度平台。健全以县“十一五”规划为统领,部门专项规划、行业规划为支撑,方向目标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彼此支撑的规划体系。县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当规划实施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和废止时,县政府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本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各级各部门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本纲要的精神。